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,皮亚杰认为,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,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,叫作图式。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,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。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。
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,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。
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,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。
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,如果失去了平衡,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。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,实现认知发展。
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
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,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。
(1)感知运动阶段(0~2岁)。
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,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,应付外界事物。认知特点:
①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;
②低级的行为图式;
③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(9~12个月)。
客体永恒性指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,但他知道它们仍然是存在的。在9个月前的小孩还不具备该特征,比如他们在玩皮球的时候,当皮球被他们踢到了床下,他们会认为这个皮球在世界上不存在了,而具备了这个特征之后则不会这么认为。
(2)前运算阶段(2~7岁)。
①万物有灵论(泛灵论)。儿童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它们的意识。比如不小心把布娃娃弄到了地上,他们会问它疼不疼。
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。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叫“三山实验”,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、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,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,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,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,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“山”。结果发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。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“三山”的形状。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“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”的特点。
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、刻板性。他们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思考,比如问小明有没有哥哥,他说有,问哥哥叫什么,他回答叫小亮,再问小亮有没有弟弟,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。
④没有守恒概念。在下图中,首先把左边容器装满水,再将左边容器中的水倒入右边容器中,正好把水倒干净之后也把右边容器倒满了,这时再让儿童判断水的容量在前后两个容器中是不是一样多,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做出了否定的判断。这个实验叫作“量杯实验”,说明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守恒概念。
⑤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。在量杯实验中,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之所以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,是因为他们只能从一个维度进行思考,比如高度,则判断右边比左边多,比如直径,则判断左边比右边大。
(3)具体运算阶段(7~11岁)。
①去自我中心。在“三山实验中”,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从玩具娃娃的角度进行判断了。
②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(守恒性)。在“量杯实验”中,儿童已经能够判断一样多了。
③具体逻辑思维。这个时候的逻辑思维还需要依靠形象的经验支撑,比如小明掌握了去小亮家的路线,这是小明走了很多次之后对路程的一种提炼所形成的,但小明的路线里有很多形象的事物,比如首先经过一座拱形的大桥,然后是一栋红色的屋子等等。
④理解原则和规则,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,不敢改变。还缺乏思维的灵活性。
⑤思维具有可逆性(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)。这个时候再来回答小亮的弟弟是谁的问题就知道怎么回答了。
(4)形式运算阶段(11~16岁)。
①能理解命题之间的关系。比如能理解圆的半径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。
②能够根据逻辑推理、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。
③能够理解符号意义、隐喻和直喻,能做一定的概括。
④思维具有可逆性、补偿性和灵活性。
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
(1)充分认识儿童不是“小大人”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。
“小大人”指的是儿童和大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,只在于经验的多少。而通过皮亚杰的阶段性理论,反映了儿童阶段性发展的特征,并非一生下来思维的发展水平就已经到达了大人的程度。
(2)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。
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,而且遵循一定顺序,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、不可颠倒的,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。因此,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。